康复类型

您的位置:首页 > 科室介绍 > 儿童康复科 > 康复类型 >

脑性瘫痪

发布时间:2021-09-01 10:56 本文来源: 泉州兴贤医院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的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中国脑瘫康复指南(2015),将脑瘫的分为以下类型

  Ø 痉挛型四肢瘫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皮质运动区损伤。肌张力高,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基本特征。上肢可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握拳,下肢可表现为大腿外展困难,双下肢呈交叉状。

  Ø 痉挛型双瘫

  总症状与四肢瘫相似,但双下肢症状较双上肢重

  Ø 痉挛型偏瘫

  总症状与四肢瘫相似,但表现为单侧肢体

  Ø 共济失调型(小脑)

  以小脑受损为主,伴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的不协调运动,表现有眼球震颤、指鼻不准、步态不稳等

  Ø 不随意运动型

  以锥体外系损伤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且难以自我控制。

  Ø 混合型

  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早期预警信号

  新生儿期:当宝宝仰卧时,双下肢过度伸直,而且两上肢屈曲,手握得很紧。活动减少,尤其两手很少活动。下肢不易分开双腿,换尿布困难。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1~3个月: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宝宝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3~5个月:宝宝不能做双手举到眼前反复玩弄的动作。

  7~8个月:宝宝仍不会坐。强扶成坐位时,宝宝的双下肢呈屈曲状,膝关节处不能伸直;强扶成前倾体位 后,父母一松手,宝宝又向后倾倒。扶宝宝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时,宝宝的髋及膝过度伸直,甚至交叉成剪刀状。

  8个月后:宝宝不会爬,或爬行时宝宝只表现为上肢活动,下肢没有伸屈交替运动。

  1岁以内:宝宝用手不分左右,只会一只手去拿东西。面部经常会出现异样表情。出现节律性地吐舌动

  脑瘫的典型症状: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无论是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都较同龄幼儿发育慢。如3个月不能抬头、1岁不能独自站立等表现,新生儿 期吸吮和觅食反应都较差,4~5个月主动伸手抓物等动作稀少。

  肌张力异常

  多数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升高,极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姿势异常

  形式多样,常表现为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抬头困难;直立悬空 位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足尖下垂;行走时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呈前冲姿势等。

  反射异常

  脑瘫患儿常表现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包括拥抱反射、颈强直性反射、握持反射等。

  其他问题

  脑瘫患儿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流涎、关节脱位等,脑瘫可影响患儿正常的进食、饮水,两者常可合并出现,且会进一步导致其他问题,如体重不足等。

  治疗

  康复治疗为目前治疗小儿脑瘫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育,降低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纠正异常姿势,减轻伤残程度。治疗原则是及早干预、综合治疗、家庭训练和长期坚持。

  小儿脑瘫的预后

  脑瘫患儿的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如重症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进食困难、身体虚弱,加之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因此预后较轻症脑瘫差。

  (2)与是否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有关:小儿脑瘫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是抑制异常运动发育,促进正常运动发育,防止孪缩和畸形的关键。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早期控制并发症可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治疗效果。

  (3)与康复治疗有关:小儿脑瘫应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治疗,同时应该做到持之以恒和正确的、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不应该仅仅迷信于某一种治疗方法,如“一次手术解决终身问题”的说法是不科学和不实事求是的。康复治疗的方法不得当,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加重病情。

  (4)与康复预防有关:做好脑瘫的三级预防和并发、继发损伤的预防,对于脑瘫的预后十分重要。

  (5)与社会因素有关:包括脑瘫患儿自身和家庭成员在内的全社会对残疾和康复的认识,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以及将来能否真正回归社会成为主流社会成员十分重要。脑瘫的预后与是否开展社区康复,是否将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有机地相结合直接相关。当然,脑瘫的预后还与家庭的文化、经济状况,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